如何看待民办学校成为上海家长的首选?

作者: 上学的小哥哥 分类: 资讯文章 发布时间: 2020-10-21 10:55
总结:家长文化水平、家长空闲时间、教育部门规定等多种因素促使

2017年5月上海幼升小、小升初竞争激烈成了新闻。过去的一整个月,我都用来找这个问题的答案: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要挤破头送进私立去?

浮在这个问题之上的,是一种现象:大量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,去年全国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收入8000亿,赶上了江苏一个省的财政收入。

送辅导班已经疯狂到了什么程度?

四五年级需要的奥数成绩,孩子们要在幼儿园大班时报学而思的奥数班开始训练,因为一票难求,需要全家上阵去抢名额。

奥数班里,孩子们一坐两小时,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,需要坐在身后的父母奋笔疾书、回家再给孩子讲一遍。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孩子,不是天才,往往是因为已经刷了二遍课。

在家长群里,每天都有人刷“攻略”,一个成功进入名牌小学的妈妈还在反思:幼儿园时候再多上两个英语班就好了,把英语夯实,小学就可以专攻奥数了。

我们都知道奥数在生活中没有用,为什么还压榨孩子去学?

答案很简单,因为这是进入私立学校的敲门砖。进私立学校分两步:简历关和面试关。

简历关要看家长背景、也要看孩子各种证书;面试关看英语、数学、看图说话各种能力,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数学能力,因为大家都认为数学最能代表智商。

获得这块敲门砖,就是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班的原因。

那么,为什么大家这么稀罕私立学校呢?

我总结下来原因有三个:升学率高、跟学区房相比价格便宜、同学背景相似

1. 升学率高

孩子上学有四个关键点:幼升小、小升初、初升高、高考。作为小城长大的孩子,从没觉得上幼儿园、小学还要费劲。但在大城市不然,优质资源集中,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,好幼儿园才能上好小学,好小学才能进好初中,进而到好高中、好大学。

从大学倒着推,按照考入北清复交的人数,上海最厉害的高中被归类为“四大名校”、“八大金刚”。排名最靠前的上海中学,一本升学率是100%。过年期间《中国诗词大会》震惊全国的上海高中生姜闻页、武亦姝都是“四大名校”的学生。这些孩子,面临高考还能轻松参加诗词大赛,学霸得那么轻松,为什么?因为她们在小学、初中阶段痛苦过了,进了好高中,基本就是躺着进好大学。

那么,能考入“四大”、“八大”的初中是哪些呢?有人做了统计,按照这些学校的入学人数,排名前十的学校已经有9所是私立学校了。也就是说,上海的好初中,已经是私立的天下。

小学阶段,目前公立、私立平分秋色。

2. 相较学区房性价比更高

1997年,全国取消小升初考试,实行就近入学,也就是划片。注意,不是对口个小学就是学区房,只有对口名牌学校的房子,才叫“学区房”。

学区房,目前在上海的价格在10万每平米以上。那种总价400万左右、40平米的房子是价格最低的,然而对口的小区往往是老破旧,买了也就是挂个户口,几乎不会住的。

学区房更大的风险是政策,一会规定要住满5年才有入学资格,一会又要按照家长的户籍情况优先排名,一会又有可能效仿北京的“多校划片”。完全是供需决定规则,风险高。

价格上,私立幼儿园最贵,中小学价格有多种分层。幼儿园按月收费,8000左右是基础价格;小学和初中,有每学期10万的,也有不少名校每学期6千。假设一个孩子中小学都读私立,学费每年4万,加起来36万,比最便宜也要350万的学区房划算多了。

所以现在私立的学费对很多家长来说已经不是门槛了,大家都不怕贵。

3. 同学背景更为类似

公立名校难进,普通的公立学校呢?2008年-2010年,上海完成了农民工子女100%入学的任务,父母有居住证孩子就可以就近入学了。

政府做到公平的另一边,是中产家长们不愿意了,他们把农民工子女进入的普通公立学校称作“菜场小学、菜场中学”,虽然没奢求让孩子考哈佛,但是也不愿意让他在生源复杂的学校学习。

三点当中,家长最看重的是升学率,为什么私立学校可以升学率那么高?

因为它有选择生源的权利。

1992年以后,分税制改革,政府财政吃紧、教育经费不足,就开了口子办私立中小学。随着1997年公办学校划片,部分区的政策里写明了“要择校,找民校。”

私立学校,财政大权在自己手里,砸钱找好校长、好老师,带好一两届学生,家长就会改变观望态度,把孩子送进来。送进来的孩子多了、可以挑选了,就形成了好生源,好生源促进更好的成绩,形成良性循环。

在采访中我发现,公立学校选择生源空间的缩紧,才造成了私立的火爆。这一点可以对比北京,海淀区的公立名校还可以择校,有多种手段在学区房之外筛选学生,所以北京的私立学校没有做起来,只有考虑户口和想送出国的家长会选择,和上海的趋之若鹜不能相比。

目前,公立学校的校长多有抱怨私立“掐尖”,就是在公立划片之前,私立先招生,这样把好孩子都挑走了,落选的才来上公立,他们觉得不公平。

除了生源之外,“减负”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同也是一个区别。

2005年开始,上海力行减负:小学不留书面作业、不能集体补课、取消百分制改为ABCD评价学生等。一个“菜小”的家长告诉我,整个一年级英语只学了26个字母,没办法,老师都劝家长一定要去外面报辅导班,否则,现在快乐轻松了,一到高考,分分钟被碾压,基础补都补不回来。

他说,在最近的一次家长会上,老师又说:“近期教委突击检查,三年级有百分之二十几的学生反馈有少量书面作业,本校遭到处罚。今后错题订正和抄写的工作请家长按照约定的规则督促学生完成,老师不再另行布置。”

在这种情况下,家长们更要依赖课外辅导班了。

然而在私立学校,人事不受政府控制、财政也由自己掌握,“减负”执法力度不强,他们可以更“应试”,有了“超纲”的可能性。其实很多学校成绩好的办法很简单,就是提前学,小学二年级就用等同于五年级水平的外文教材,“菜场小学”的孩子一年级只学26个字母,而名牌私立的孩子小学毕业基本达到英语六级的水平,再往后怎么比?

一个家长说,“寒门出贵子”越来越难。因为“寒门”都在读普通中小学,减负压着,就学不到更多的东西,然而私立的孩子们已经跟国际接轨了。

上海这种教育的未来是什么?也许可以参考美国教育。

旅美作家万维纲在书里介绍,美国教育是有明显阶层区分的,也与他们的社区房价有关,各阶层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。

普通工人阶级的学校,强调遵守规章流程,死记硬背,强调课本的权威性。比如一个历史时期的知识,把老师抄在黑板上的内容记下来就可以了,就是考试内容。

中产阶级的教育,强调一些创造性和独立性。作业常常是写文章、做演讲,历史课上学到某古代文明,学生们要以其中的人物事件为题拍电影。

统治阶层的教育,学生们学习的不是遵守规则,而是如何制定规则。比如学习古希腊历史,不是让学生表演历史人物,而是问学生“你认为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?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?”四五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在讨论如何阻止通货膨胀、工人罢工是否正确的问题了。

这会不会是我们的未来呢?

可以预见的是,跟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一个班里有权贵子女、也有菜农子女不同,我们的孩子交朋友大概只会是同一阶层的人,因为他们的视野里只见到了这些人,家长已经通过择校“净化”了他的交友环境。

在阶层固化的夹缝中,家长们的努力反而在促进这种固化的形成。

作者:玥然纸上
来源:知乎
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赞赏。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